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二批教育教学“双减”典型案例。记者注意到,全省共有10个教育教学“双减”典型案例上榜,其中青岛共有两个典型案例入选,分别为平度市探索课后服务新模式创办社区小学堂和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滨小学社会公益服务进校园。
创办社区小学堂
课后服务送到“家门口”
对平度的很多家长而言,孩子放学后在家门口社区小学堂里享受课后服务,真正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据了解,平度市小学段共有校车320辆,上学日每天运送学生1.8万多人,受车辆运行班次和运行距离及校车安保规定等因素制约,乘坐校车学生无法全程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同时还有一部分留守家庭和特殊家庭,受交通工具或路况制约无法延后接送学生,从而没有参加校内课后服务。
基于两类现实情况,平度市教育和体育局立足农村实际,按照“社区出房、学校指导、家长看护”的原则,利用村庄或社区的办公室、会议室和党员活动室等场所,借学生统一回村的便利,在村庄里面创办社区小学堂,把课后服务办到学生家门口。各社区小学堂成立了由村庄支部书记牵头、骨干家长和定点教师参与的管委会,负责小学堂日常管理、维护和运行,建立了活动内容和指导队伍两个“1+N”工作体系。
在社区小学堂里,孩子们不仅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当日作业,更能进行课程复习预习、自主阅读等文化课拓展训练。在这里孩子们学习合唱、拉二胡、吹口风琴等艺术活动,练习足球、篮球、武术等体育活动,享受制作种子画、葫芦画、草编、折纸作品等手工课程,各社区还因地制宜为孩子们开展科普宣讲、益智游戏、乡土实践、民间艺术等兴趣活动。
社区小学堂既有学校老师提供专业指导,又有学生家长、村两委干部、退休教师、党政机关驻村人员、民间艺人、在村大学生等社会各界志愿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个性化课程。社区小学堂的设立,使学生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和整体学习质量大幅提升,推动了学生艺术、体育、劳动、心理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家长轮流定期参与社区小学堂看护,其家庭教育技能不断提高,促进了家校共育。同时也促进了村民交流、干群融合和乡村文明提升,社区小学堂像一粒文化的种子,悄然助推新农村建设。
“宝藏”志愿者进校园
开起免费“特长培训班”
借助老干部、大学生、爱心家长资源,为学生课后服务提供多元课程,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享受到免费的特长培训……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滨小学积极寻求公益力量的支持,不断丰富“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内容,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借助区关工委平台,邀请老干部志愿者服务总队和区老干部协会有特长的老干部志愿者,每周定期入校,为学生开展二胡、古筝、合唱、剪纸、书法、绘画等特长培训。据悉,这30余位老干部志愿者中既有剪纸非遗传承人,又有区关工委文体活动与文明巡访团团长,还有海风乐团团员等艺术达人。除了每周定期送课入校外,每年六一儿童节、重阳节,老干部志愿者还和小同学们师徒同台献艺。
充分利用周边高校资源,海滨小学积极争取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等驻地高校的大力支持,邀请艺体特长大学生进校园。开展“善雅周二”选课走班日活动,请来40多名大学生到校为学生辅导。他们开设的绳结、鼓号、国旗班、彩旗队、手工、书法、衍纸、主持、乒乓球等16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书法作品在各级比赛中获奖,衍纸作品在省课程推进会上展出,绳结课程获青岛市优秀课程。
此外,学校还积极充分挖掘家长资源,每学期每个班级邀请1-2位家长进校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课后服务。孩子们每学期至少能享受3-4种不同的课后服务,气球变变变、小邮票大学问、消防安全、蛋糕DIY等课程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也进一步加强了家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宝藏”志愿者公益服务进校园,极大地丰富了海滨小学全校800多名学生的课后服务内容,为学生和家长送去教育的便利,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助力“双减”落地,实现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