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forest;encephalitis)是由黄病毒属中蜱传脑炎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蜱为其传播媒介。临床上以突起高热、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为主要特征,常有后遗症,病死率较高。本病是森林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于我国东北,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及朝鲜北部林区,多发生于春夏季。又称蜱传脑炎(tick-borne;encephalitis,TBE),俄国春夏季脑炎(Russian;spring-summer;encephalitis),东方蜱传脑炎(encephalitis;acarina;orientalis)等。
森林脑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森林脑炎病原体属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 family),黄病毒属(Flaviviruses)蜱传脑炎病毒。蜱传脑炎病毒远东亚型(far-eastern subtype)这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直径为30~40nm的正20面体,外周为类网状脂蛋白包膜,其上有突起不明显的由包膜糖蛋白E组成的刺突,外观呈绒毛球状,包膜内侧为膜蛋白(M),内有核壳内有蛋白(C),含单股正链RNA,分子量约为4×106,其沉降系数为218S。以上E、M、C蛋白为结构蛋白,其中包膜糖蛋白E含有血凝抗原和中和抗原,它与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和进入细胞以及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密切相关。E精氨酸的改变能导致病毒的组织嗜性、病毒毒力、血凝活性和融合活性的改变。有实验表明E蛋白384位氨基酸残基Tyr变为His能使病毒致病性明显减弱,若392位的His变为Tys则成为强毒力株。森林脑炎病毒基因组有单个可读框,5编码病毒结构蛋白,3编码非结构蛋白,除以上三种结构蛋白外,还有七个非结构蛋白。本病毒耐低温,在-20℃时能存活数月,在50%的甘油中0℃时存活1年,对高温及消毒剂敏感,加热至60℃,10min灭活,煮沸(100℃)时立即死亡。3%甲酚皂溶液20min。0.5%甲醛溶液48h,可可杀死病毒。此外对乙醚、氯仿、丙酮及胆盐能破坏病毒颗粒而灭活病毒。但在50%甘油中,2~4℃至少可保存5~12个月,在真空干燥下能保存数年。本病毒可以从患者脑组织中分离,用酚与乙醚处理后提取的RNA,有传染性,可使小白鼠感染。病毒接种恒河猴、绵羊、山羊、野鼠脑内可引起脑炎,但家兔、大白鼠、豚鼠对本病毒不敏感,该病毒能够在鸡胚中繁殖,卵黄囊接种或绒毛尿囊膜接种病毒能繁殖,也能在人胚肾细胞、鼠胚细胞、猪肾细胞、羊胚细胞、Hela细胞及BHK-21细胞中繁殖。故常作分离病毒之用。感染病毒后,在患者血清中可有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抗体与中和抗体,其血凝抑制抗体起病后5~7天出现,2~4周达高峰,短期持续后下降;补体结合抗体在感染后10~14天出现,1~2个月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中和抗体在急性期迅速上升,2个月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一定水平,可持续多年。我国和俄罗斯远东流行的蜱媒脑炎(森林脑炎)病毒与在俄罗斯西部、中欧、北欧(如奥地利、保加利亚、德国、丹麦、芬兰等地)流行的蜱传脑炎[即西方蜱媒脑炎(encephalitis acarina occidentalis),亦称中欧蜱媒脑炎(central European tick-borne encephalitis,CETE)]所分离的病毒,形态大小和抗原性相似,但抗原结构有一定差异,Clarke认为后者是同一病毒另一个亚型(中欧亚型,central European subtype)。其发病地区,传播媒介,临床特点及预后与森林脑炎均有所不同。西方蜱媒脑炎传播媒介主要为了篦子硬蜱(Ixodes ricinus),其次为网纹革蜱(Dermacentor reticulatus),长棘血蜱(Haemaphysalis punctuta)等,表现症状较轻,病死率低,后遗症少。(二)发病机制通过蜱的叮咬森林脑炎病毒进入人体,在接触局部淋巴结或单核-巨噬细胞后,病毒包膜E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然后融合而穿入细胞内,病毒在淋巴结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进行复制。复制的病毒不断释放而感染肝、脾等脏器。感染后3~7天,复制的病毒大量释放至血液中形成病毒血症,可表现病毒血症症状,病毒随血流进脑毛细血管,最后侵入神经细胞,亦可通过淋巴及神经途径抵达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广泛性炎症改变,临床上表现为明显的脑炎症状。蜱传脑炎病毒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于侵入人体病毒数量及人体免疫功能状态,若侵入人体的病毒量少,在病毒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过程中或复制后经血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行程中,被机体细胞介导免疫、补体、抗体等人体免疫功能所灭活,则不发病。若仅少数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毒力弱,不足以造成严重病理损伤,此时,则不引起发病或症状很轻。若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大量病毒侵入人体,且病毒毒力强,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可引起大量神经细胞破坏。此外,人体免疫功能在对抗病毒抗原反应中也可引起神经髓鞘的脱失和周围血管及血管组织的破坏。由于血管破坏引起循环障碍,又进一步引起相应神经组织的受损,这样,临床上出现明显症状和典型病程经过。森林脑炎病理改变广泛,大脑半球灰质、白质及脑膜均可累及,脊髓颈段、脑桥、中脑及基底神经节病变常较为严重,这是因为血管分布特别多的网状结构中病毒特别多之故。与乙型脑炎不同,本病脊髓亦有明显损害,颈段比胸、腰段重,灰质比白质重。脑及脊髓病变主要为炎性渗出性病变,表现为出血、充血、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套状浸润,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亦可出现退行性病变。体内脏器肝、肾、心、肺均可出现渗出性和退行性病变。
森林脑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潜伏期 一般为10~15天,最短2天,长者可达35天。2.前驱期 一般数小时至3天,部分患者和重型患者前驱期不明显。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低热、头昏、乏力、全身不适、四肢酸痛。大多数患者为急性发病,呈急性型经过。3.急性期病程 一般为2~3周。(1)发热:一般起病2~3天发热达高峰(39.5~4l℃),大多数患者持续5~10天,然后阶梯状下降,经2~3天下降至正常。热型多为弛张热,部分患者可出现稽留热或不规则热。(2)全身中毒症状:高热时伴头痛、全身肌肉痛、无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并由于血管运动中枢的损害,患者还可出现面部、颈部潮红,结膜充血,脉搏缓慢。部分重症患者有心肌炎表现,常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心电图检查有T波改变。严重患者可以突然出现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等。(3)意识障碍和精神损害:约半数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神志、意识变化,如昏睡、表情淡漠、意识模糊、昏迷,亦可出现谵妄和精神错乱。(4)脑膜受累的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头痛,以颞部及后枕部持续钝痛多见,有时为爆炸性和搏动性,呈撕裂样全头痛,伴恶心、呕吐、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一般持续5~10天,可和昏迷同时存在,当意识清醒后,还可持续存在1周左右。(5)肌肉瘫痪:以颈肌及肩胛肌与上肢联合瘫痪最多见,下肢肌肉和颜面肌瘫痪较少,瘫痪多呈弛缓型,此与乙型脑炎不同。一般出现在病程第2~5天,大多数患者经2~3周后逐渐恢复,少数留有后遗症而出现肌肉萎缩,成为残废。由于颈肌和肩胛肌瘫痪而出现本病特有头部下垂表现,肩胛肌瘫痪时,手臂摇摆无依状态。(6)神经系统损害的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出现锥体外系统受损征,如震颤、不自主运动等。偶尔可见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延髓麻痹症状,或中枢性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的轻瘫。4.恢复期 此期持续平均10~14天,体温下降,肢体瘫痪逐步恢复,神志转清,各种症状消失。森林脑炎一般病程14~28天,但有少数患者可留有后遗症,如失语、痴呆、吞咽困难、不自主运动,还有少数病情迁延可达数月或1~2年之久,患者表现为弛缓性瘫痪、癫痫及精神障碍。近年来国内报告,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过去有所减轻,病死率也明显降低,可能与采取免疫注射,加强对症治疗有关。5.临床分型 按病情轻重分为下列4型。(1)重型:突发高热、头痛、昏迷、迅速出现脑膜刺激征及颈肌和肢体肌肉瘫痪,或在发病短期出现上行性麻痹。危重患者如抢救不及时,可于1~2天内死亡,少数5~10天内或迁延数月因呼吸衰竭等而死亡。(2)普通型(中型):出现高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伴有不同程度肌肉瘫痪,多在7~10天体温降至正常。(3)轻型:多有发热、头痛、头昏、食欲缺乏和全身酸痛等全身感染症状及脑膜刺激征,脑症状不明显。多在5~7天体温开始下降,逐步降至正常,无后遗症。(4)顿挫型:仅有轻度头痛,可有恶心、呕吐,体温38℃左右,维持l~3天即迅速下降。6.按临床神经系统表现与病理特点的分型(1)脑膜炎型:主要是头痛、恶心、呕吐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受累的临床表现,而无瘫痪或意识障碍。(2)脑膜脑炎型:除脑膜炎型症状外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伴有惊厥、锥体束征或锥体外系统体征。(3)脑干型:除脑膜脑炎症状,还有脑干运动神经核损害表现。如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瘫痪,语言障碍和吞咽困难等表现。(4)脊髓灰质炎型:主要表现为肌肉弛缓性瘫痪。(5)上升型(Landry型):开始症状轻,下肢出现瘫痪,此后病变随神经通路上升至颈部,可致周围性呼吸麻痹,最后为延髓麻痹。(6)混合型:是临床上症状最重的一型,具有上述几型临床综合表现,病死率极高。诊断依据流行季节(春秋季5~7月)在疫区曾有蜱叮咬病史,或饮生奶史。临床表现有高热、头痛、恶心、呕吐、颈肌瘫痪;白细胞升高,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及蛋白质轻度增加;血清学检测补体结合、血凝抑制、ELISA试验阳性,或RT-PCR检查阳性。
森林脑炎应该做哪些检查?1.血象 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升高,多在(10~20)×109/L之间,分类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可高达90%以上。2.脑脊液检查 色清、透明,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在(50~500)×106/L之间,以淋巴细胞为主,糖与氯化物无变化,蛋白质正常或增高。3.病毒分离 有条件单位可取脑脊液作病毒分离,但病初阳性率较低,死后可取脑组织分离病毒。4.血清学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CFT)及血凝抑制试验(HLT),双份血清效价增加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或CFT单份血清效价>1∶16;HIT单份血清效价>1∶320可诊断。中和试验由于操作较困难,一般只作流行病调查用,目前尚有用ELISA检测森林脑炎病毒IgG抗体方法,较CFI和HIT分别敏感50~200倍及10~80倍,特异性与重复性均好,未发现与乙脑免疫血清存在交叉反应。还有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可作早期诊断。5.PCR检查 应用RT-PCR技术检测早期患者血清或CSF中的病毒RN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脑电图检查:多数呈弥漫性慢波或散在慢波。心电图呈T波改变。
森林脑炎应该如何预防?【预防】本病有严格的地区性凡进入疫区的林业工作人员,须采取以下措施。1.接种森林脑炎组织培养疫苗,第一次肌注2.0ml,7~10天后再肌注3.0ml,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2.搞好工作场所周围的环境卫生,加强防鼠、灭鼠、灭蜱工作。3.进入林区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穿用五紧防护服,将袖口、领口、裤脚等处扎紧,防止蜱的叮咬。
需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柯萨奇及埃可病毒等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鉴别
森林脑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需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柯萨奇及埃可病毒等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鉴别。1.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季节为夏秋季,发病年龄主要是10岁以下儿童,发病地区主要在温带及亚热带,临床表现急性期以肌张力升高、强直性痉挛多见,一般不出现弛缓型瘫痪和肌肉萎缩。2.脊髓灰质炎 多见于幼儿,一般是肢体弛缓性瘫痪,而颈肌、肩胛肌瘫痪使头下垂者少见,鲜有意识障碍。3.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亦可出现肌肉弛缓性瘫痪,但一般呈对称性,且常伴有感觉障碍。
森林脑炎可以并发哪些疾病?常见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多见于昏迷或延髓麻痹的患者,此外为心肌炎及唇疱疹。后遗症主要是脑及延髓病变后所遗留的肌肉瘫痪、精神失常、失语、痴呆、癫痫等。肌肉瘫痪最为多见,多为一侧上肢瘫痪或双上肢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