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指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期出现的持久性反社会型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这些异常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与正常儿童的调皮和青少年的逆反行为相比更为严重。国内调查发现患病率1.45%~7.35%,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9:1,患病高峰年龄为13岁。英国调查显示,10~11岁儿童中患病率约为4%。美国18岁以下人群中男性患病率为6%~16%,女性患病率2%~9%,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
品行障碍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品行障碍由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1.生物学因素 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反社会行为在单卵双生子中的同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寄养子研究发现若亲生父母有违法或犯罪,孩子寄养到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家庭或由自己抚养,孩子反社会型行为出现率高。若亲生父母之一有犯罪史,被寄养孩子的犯罪危险性是其他人群的1.9倍。雄性激素水平高的男性儿童出现攻击和破坏行为的倾向增加。中枢5-HT水平降低的个体对冲动的控制力下降,容易出现违抗和攻击行为。智商低、围生期并发症等因素也与品行障碍的发生有关。 2.家庭因素 不良的家庭因素是品行障碍的重要病因。这些因素包括:父母患精神疾病,物质依赖、精神发育迟滞;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亲密的感情联系,对待孩子冷漠或忽视、挑剔、粗暴,甚至虐待孩子,或者对孩子过分放纵,不予管教;父母之间不和睦,经常吵架或打斗,分居或离异;父母有违法犯罪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 经常接触暴力或黄色媒体宣传,接受周围人不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结交有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敲诈、欺骗、偷窃等行为的同伴等都与品行障碍的发生有关。
品行障碍应该如何诊断只要根据儿童行为紊乱的特点,品行障碍的诊断并不困难。若患者同时具有反社会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性行为的临床表现,持续半年以上,并且严重影响了同伴、师生、亲子关系或学业,可诊断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若患者在10岁以下,仅表现有对立违抗性行为,而没有反社会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则诊断为对立违抗性障碍。
品行障碍应该如何预防?在预防方面,首先在家庭养育管教上,为使儿童行为问题避免发展成品行障碍,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建立一个温暖、充满爱心的家庭。处于儿童期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尚不完善,再加上其模仿性强,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缺乏抵抗力,所以家长要注意避免孩子与不良的人或宣传品接触,并建立民主型的亲子关系。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其独特性,个体间又有明显的差异,如果父母及教师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盲目地在孩子之间进行攀比,很容易使孩子内心紧张、焦虑,这类儿童多趋向于退缩,会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其内心的紧张情绪。因此,父母和老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气质特征,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之心情愉快,减少紧张焦虑。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据调查,非智力因素所致的学习困难占学习困难儿童的93.1%,厌学、逃学及其他行为问题明显增多,所以,早期教育应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格的培养、心理的健康为基础。
品行障碍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1.儿童多动症 患者由于多动和冲动,常发生与同伴间的打斗与纠纷、不遵守学校纪律等问题,也可能因受挫折而出现反抗和攻击性言语。但多动症患者同时具有明显的注意缺陷,经过中枢神经兴奋剂治疗后症状能够改善,以此与品行障碍相鉴别。若多动症患者合并品行障碍的临床表现,则应当做出两种诊断。 2.心境障碍 在躁狂或抑郁的发作期,都可能出现攻击、破坏或对抗行为,但患者具备明显的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行为异常只是临床表现的一个方面,经过相应药物治疗症状能全部消失。 3.儿童精神分裂症 患者在病前、病初和病后可以出现行为问题,但这仅仅是临床表现的一部分,患者还具备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感知觉障碍和语言异常等,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包括行为在内的各种症状均会减轻或完全消失。 4.精神发育迟滞 由于智力低下,患者思维及判断能力差,也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可能发生一些违法和对立违抗行为。但是,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智力低下,社会适应能力差,以此可与品行障碍相鉴别。若患者两类问题同时存在,且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不能完全归于智力低下所致,则应当诊断为精神发育迟滞合并品行障碍。 5.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由于脑组织损伤、脑功能受损,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而脑外伤、癫痫等都可以出现攻击性行为或反社会行为,如冲动伤人、毁物、难以管理等。一些患者也可以出现说谎、盗窃和性攻击等类似于品行障碍的表现,但依其有脑损害的病史和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可与品行障碍鉴别。
暂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