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青岛理工大学“筑梦寻光·红旅井冈”实践团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2-08-04来源:观海新闻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青岛理工大学 “筑梦寻光·红旅井冈”实践团队成功在全国155所申报高校、200多项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于7月30日晚抵达向往已久的井冈山市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绿岭青山之间追寻先烈足迹,接受革命精神洗礼,传承革命薪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青春之名争当有为理工青年,献礼党的二十大。            

精神洗礼、思想淬炼,红色基因代代传。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8月1日上午,在井冈山烈士陵园,全体学员整齐地走在通往大厅的台阶上,表情凝重肃穆,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团队成员刘轩宇有幸作为学生代表为革命烈士整理挽联。他感慨道,无数为了人民解放和新中国诞生的英烈没有留下名字,我只能透过那块庄严的无字碑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作为当代青年我一定要继承好红色基因,坚定执着追逐理想,勇于担当面向未来。            

8月1日下午,“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课程授课老师、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原副司令员赵杰少将长女赵进军与开国上将朱良才之子朱新春大校,走进井冈山基地报告厅,讲述了两代人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坚定信仰、忠贞爱国的感人故事。听了两位革命后代的讲述,团队队长李义邦想到了他的爷爷——一位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红军。他说道:今年爷爷已是耄耋之年,有时有些许不清醒,但每每提起战场上的故事,他总会眼睛里闪烁光芒侃侃而谈,那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残酷与战士们的英勇永远烙在了他的脑海中。爷爷的事迹与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会把这份革命意志与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追寻足迹,重温历程,不忘初心强信念。“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8月2日上午,在基地的安排下,团队成员到达八角楼,进入毛主席旧居的房间,倾听毛主席夜晚办公只点燃一根灯芯,在昏暗的油灯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的故事,感受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展现的艰苦奋斗攻难关的精神。在八角楼一盏油灯下,团队编排制作《我眼中的八角楼》微团课,讲述毛主席在“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下,写出两部光辉著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的故事,为宣传井冈山红色革命精神增添一份力量。            

青山巍巍,忠魂常在。参观完八角楼后,怀着对革命先驱们无比崇敬的心情,学员们在基地老师的带领下,在大山之间,追寻革命先烈足迹、缅怀当年英烈、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来自山东烟台的队员林尚洁感慨道:8月的井冈山风景秀丽,但行走在湿滑的山路上,能够深深的感受到红军当年的艰苦条件,生活在当代繁荣强大祖国怀抱中的我,心中不禁热浪翻涌,无数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了和平环境,我一定会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奋斗新征程!            

实地调研、专业实践,践行信念助发展。在急行军途中,团队来到茅坪镇马源村,在当地村民家中体验红军餐。相较于白天马源村青山绿水之间的鸟语花香,晚间夜游基础设施与设计规划的缺乏让景色暗淡了几分。为进一步探索开发红旅资源推动乡村发展更新的途径,团队依托建筑光环境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队员杨瑞丰拿起照度计对村民现居住的新宅和曾居住过的老宅中前厅、卧室等房间进行室内光环境照度测量和对比,可以看出新房子对比老房子更加宽敞明亮,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脱贫成果显著;同时踏勘村中的公共场地,为后期景观灯光设计打下基础。            

团队成员高玉倩、李航拿起手中的画笔,以水彩速写的形式绘出村民家那面充满故事的泥墙,赠予村民爷爷作为纪念。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接下来,团队成员们将继续以井冈山精神为信念向导,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深入村庄,走入乡里,真听,真看,真感受,认真调研,做出成果,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朱华建 高玉倩 纪玉超)

责任编辑:杨海涛